补短板 促改革 推公平 四川向教育强省阔步迈进

2017-04-24 10:17:17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吴娜鲁磊 云帆

原标题:补短板 促改革 推公平 四川向教育强省阔步迈进

戏中竖起大拇指给同伴﹃点赞﹄在凉山州金阳县芦稿镇小学三名孩子在游屈辉摄

成都市双流区金桥幼儿园开发了回归大自然的沙石特色美术课程。 周开金 摄

成都市双林小学科技馆内学生在观察萝卜牙签塔。李燕 摄

稻城县城关小学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投篮。刘磊 摄

雷波县民族中学学生上体育课。 屈辉 摄

“我特别喜欢语文课,喜欢写作,有机会的话,想考到州民族中学继续学习!”说起自己的学习,四川凉山州金阳县丙底学校六年级学生罗布山洛古喜不自禁。

而就在几年前,随着交通和信息条件的改善,凉山各地出现了大规模外出“务工”潮。2015年,正读小学五年级的罗布山洛古,弃学到了东莞一家电子厂务工。因为不会说普通话,又识字不多,走出大山后的生活,让罗布山洛古感到孤独、疲惫和迷茫。

2016年9月,已经17岁的罗布山洛古选择重新回到她的母校读小学六年级,学校为她重新办理了学籍,让她能享受适龄学生同等的政策。最近,罗布山洛古又多了个心愿,她想成为一名既懂彝语又懂汉语的双语教师,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罗布山洛古命运的改变,是四川近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我省围绕办“更好的教育”,以补短板、保基本、促均衡为重点,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增强教育活力、推进教育治理,加快推进全省教育现代化水平,正朝着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的目标砥砺奋进。□鲁磊 云帆

维护公平保障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机会

凉山州金阳县芦稿镇小学校长卢应华,强烈地感受到了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改变。现在学校有普通班学生570人,幼儿班学生278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周围彝族乡镇来的学生。而2000年他刚到学校的时候,彝族学生只占到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

在卢应华看来,彝族家长观念的转变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一村一幼”计划实施后,当地孩子的普遍入学年龄从5岁提前到3岁,每学期家长只交80元,政府给每个幼儿每年补贴600元。小学生上学不仅不用交一分钱,住校生还可以享受一天三顿免费餐。

我省教育发展突出短板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短板又在大小凉山。2016年,四川省财政投入21000万元,实施“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省级财政投入12412.8万元双语辅导员劳务报酬补助资金,支持大小凉山彝区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开办幼教点2527个,选聘学前教育辅导员6213名,招收幼儿9.44万名。

近年来,我省打出一系列“组合拳”,编织教育公平的保障网。坚持“补短板(指教育薄弱环节,如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学前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兜网底(指聚焦建档立卡困难群体家庭,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扶持到校、资助到生”,全面改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目前,我省已有95个县(市)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并通过国家验收。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保障每一个孩子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四川教育的庄严承诺。有数据为证:2016年,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改薄”计划,累计投入资金150.65亿元;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10所,购买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19.2万个,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幼儿11万人入园;全面实施民族自治地区15年免费教育,惠及学生150余万名;全面免除民族自治地方的51个县公办幼儿园3年保教费,减免16个民族待遇县(市、区)19.46万名、其他非少数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27.21万名在园幼儿保教费……

精准扶贫不断提升教育服务能力

近日,达州市达川区申家乡青竹村的田间地头格外热闹,全村老小在一丛丛金银花中采花、修枝、除草。过去,由于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这里曾被弃为一片荒坡。而今,在教育扶贫的助力下,漫山遍野的金银花成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金花”“银花”。

“现在亩产金银花150斤左右,是过去的5倍。”达州市九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程琳高兴地说,2012年,她从山东引进的金银花品种遭遇水土不服,亩产仅有30多斤,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了。几近绝望时,程琳参与了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大院”的项目孵化,他们对种植技术进行了全面改良。

目前,她的金银花种植基地已有1500亩,年产干花10吨,产值达200余万元。同时,带动了周边400多户贫困户种植金银花,容纳400多人在基地长期务工。不少在沿海打工的年轻人听说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纷纷成了“归雁”。

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按照“扶贫先扶智,扶智先强教”的思路,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代际贫困的根本途径,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群众基本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为重点,切实巩固义务教育,夯实教育扶贫能力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促进脱贫致富能力;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提升服务区域发展水平。

我省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工作。2016年,减免74万名在园幼儿保教费,为789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免除81万名中职学生学费。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353.99万人;对2016年秋季新入学的贫困本专科生按每生每年补助4000元学费、生活费直到毕业;将“9+3”免费教育资助政策扩展到全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对未实行“9+3”免费教育政策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9县中职学校三年级在校生给予每生每年1000元的生活补助。下达2016年秋季特困地区补助资金1001万元,惠及2万余贫困地区学生。

大刀阔斧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

这样一个细节,耐人寻味。今年春季开学前夕,西昌学院新学期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干部职工,召开转型发展工作会议。

当前,不少高校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上“求大求全”,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昌学院等一批我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开始挥起改革利剑,进行专业归类、院系调整,以构建有利于向技术转型的内部组织机构。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步入“深水区”,已是当下的“新常态”。对于四川教育发展来说,更为现实的问题是,立竿见影的单项改革已基本完成,剩下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一系列如“壮士断腕”的举措,彰显我省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心和胆气。

——2016年完成了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三批项目的整合,将着力点聚集到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等问题突出、群众关心的20项改革类别中。截至目前,全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总共为20个大项,参与单位达90余个。

——贫困地区中职教育得到长足发展。2016年投入5123万元,支持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建设。优化调整“9+3”招生方案,招录藏、彝区学生近1万人;通过多种方式,实现“9 + 3”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93%。

——推动69所公办高校按照已经核准的章程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做好各项制度的废改立;指导34所民办高校做好章程的修订及备案核准;在部分中小学开展章程建设试点,章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推动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从制约教育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破冰”,到向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发力”,再到重要领域创新举措的次第展开,四川教育综合改革正书写着一份精彩的答卷。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