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优教师“传帮带”乡村教育换新颜

2017-09-28 10:04:51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文瑾记者 张峥

从2010年以来,7年间,200多位名优退休教师,从四面八方来到成都郊县(市)的170余所学校支教。他们,作为“常青树——名优教师下乡兴教计划”的中坚力量,用激情和智慧,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2017年,成都市教育局面向全国招募41名优秀教师继续开展“常青树计划”,在新的篇章开启之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近这群名优教师,倾听他们在下乡支教中的点滴故事。

七批次“常青树”教师助力乡村教育

2010年,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经成都市政府同意,成都市教育局启动实施“常青树——名优教师下乡兴教计划”。2016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成都市乡村教师支 持 计 划 实 施 细 则(2015-2020年)》(成办发〔2016〕11号),明确继续面向全国招募名优退休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大力宣传“常青树计划”教师先进事迹。2010-2017年,成都市已招募七个批次“常青树”计划教师,从近千名优秀教师中择优聘请了248名,其中有全国荣誉称号63人、省级荣誉称号70人。这些退休的优秀教师深入到成都市郊县(市)的170余所学校开展支教工作,共听课17223节,开展教学督查1063次,上示范课923节,举办专题讲座744场,组织跨校教研活动1027次,撰写学术论文299篇,指导科研课题和小专题研究共298个,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提高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2017年,成都市教育局认真落实“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面向全国招募41名优秀教师继续开展“常青树计划”,他们将用自己坚定的教育理想、丰富的教育经验,沿着“常青树计划”开拓者们的足迹,深入乡村学校,走近乡村孩子,用激情和智慧为成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人物故事

唐顺发:建立简阳首个名师工作室

“兴教”,是“常青树”人的一种使命。2016年10月13日,被聘任为驻简阳市学监的唐顺发,到简阳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简阳市教师进修校调研。为了这个使命,一年来,他先后到了简阳市内45所中小学(幼儿园)调研、督导、听课、教研;撰写调研报告、考察报告、建议书及工作方案等11篇;听课60节,还充分利用个人资源优势,为简阳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在他的牵线搭桥下,简阳阳安中学与新都香城中学结为友好学校。

退休前,唐顺发领衔了一个新都区名师工作室,并且担任了新都一中名师工作室主任。为了推动简阳市名师工作室的建立,他主动承担起了试点工作,在三星中学挂牌成立了简阳市第一个名师工作室,三星学区农村学校的16名老师成为了他工作室的成员。“追寻教育理想,享受教育幸福。”当代教育理论家、新教育实验创始人朱永新成为了老师们的引路人。为了推动简阳三星学区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唐顺发还发起、倡导了“简阳市三星学区初中语文阅读计划”。

在简阳,他进校听课评课,指导年轻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开设专题讲座,他以自己语文教学的“人文化、生活化”教育思想来引领区域语文教学,影响语文学科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年的工作时间很短,唐老师的遗憾还很多:还没有走完简阳100多所学校,以自己名字建立的名师工作室才刚刚起步,倡导发起的“三星学区初中语文阅读计划实施方案”刚刚实施……

廖小念:一年走遍彭州38所学校

2016年,廖小念被聘任为驻彭州市学监。一年里,他的足迹走过彭州市的38所学校。在学校里,他听校长介绍学校管理和发展情况,看学校文化建设,看功能室使用,看校舍、食堂和学校安全管理。查阅学校办学章程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抽阅教师备课本和作业本批改情况。深入了解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培训教师情况,进入课堂听课、评课与教师交流。汇总情况向学校领导班子反馈意见,提出工作建议。担任学监期间,他还向彭州市教育局提出工作建议13条,上报了反映九年制学校和单设小学的工作调研报告。

一年中,廖小念每周至少一次专门到彭州市规模最大、学生最多、地处农村的太清博世九年制学校开展工作。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指导确立学校9个微课题立项,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周明益:做学校高参,山区学校焕然一新

作为成都市第七批“常青树”导师,周明益“蹲点”的学校是距离彭州市区40多公里的龙门山九年制学校。每天早上6:30,他就起床了,7:00左右随学校老师出发按时到校,风雨无阻。作为一所在大山里的农村九义学校,龙门山九年制学校风景优美,但是由于远离市区,教育资源短缺,生源不足不优。周明益到后,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做好学校参谋。于是,他向学校提出了“正视现实,因地制宜,科研兴校、扎实常规,练好内功,打好基础,抓好队伍,质量提升”的建议。

为落实先进的教改理念,他建议学校改变中小学教研条块分割模式,统一建立中小学一体的语文、数学、英语,大文科和大理科等大学科教研组,中小学教师相对学科共同教研,相互学习,互为补充。在学校原有的科研课题《快乐阅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基础上,他还指导开展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教研活动。为了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学校现状和师生群体,提升学校和教师的社会形象和影响,他还建议学校设立学校成果和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事迹及国际化教育活动宣传栏,让家长认可学校,也让优秀的生源留下来。

经过一年的努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特别是小学美术、音乐等素质教育提高明显。“这一年,是充实的一年;这一年,是难忘的一年。收获颇丰,备感骄傲!”周明益说。

谭顺光:下一期常青树计划,我还想回禾丰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诗人徐志摩当年离开剑桥大学时的潇洒情怀。在即将离开禾丰初中那段时间,盘点一年来的工作,61岁的特级教师谭顺光总有几分情丝萦绕心际。

去年,谭顺光欣然报名成都市“常青树——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计划”。多年主管初高中语文教学指导工作的他,与简阳禾丰初中需要一名语文导师的需求一拍即合。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收拾好行囊,踏上去简阳支教的路。“从雁江到禾丰坐车需要3个小时,转4次车。”谭顺光选择了住校蹲点,每周回家一次。

禾丰初中是一所镇属初中,800多名学生,师资年龄结构老化。谭顺光说:“我发现学校语文学科教学相对薄弱,老师们编写的课件零散,教学方式传统单一。”于是着手动员和指导老师们统一编写课件,统一备课磨课,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带给旧的语文课堂新的冲击。除了编写课件,他还走进每个老师的课堂,撰写听课笔记,跟踪课堂反馈,指导老师改进。

名师导学,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谭顺光鼓励老师们用先学后教的方式教学,“先由学生学习,再由老师指导。”通过这两大举措,一年下来禾丰初中学生的语文成绩显著提升。

“下一期‘常青树计划’我还打算继续应聘禾丰。”谭顺光细数着:“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已经制定好了,校园文化教材已经编好了,下一期我还想回去,跟老师们一起把语文教得更好。”

杨闽珍:把对教育的热爱传承下去

今年是杨闽珍参加“常青树”计划工作的第六个年头,也是她扎根大邑安仁镇学校的第四个年头,“六年里,丰富了人生体验,升华了知识和思想,同时,也把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和教育教学经验传递给了年轻的老师们。”

大邑安仁镇学校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学校,也是成都市新优质学校,成都市首批九年制义务学校课程改革试点学校,网班远端学校。四年间,杨闽珍亲身经历了学校发生的深刻变化。在学校,她的中心工作是配合初三管理团队,对初三的教育教学常规进行督导。深入课堂听课,特别是薄弱班级,对薄弱学科教师进行指导。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帮助他们专业成长,提升业务水平。及时与学校行政交流,建议,协助搞好初三工作。

每天,杨闽珍都要走进课堂,观察学生听课状态、自主学习动态、学习兴趣、知识掌握情况;观察教师组织教学,作业批改,试卷评改情况。课中,看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课后与老师一起探讨,如何针对学情,设计调整多样性教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等。(记者 张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