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开创立德树人新局面

2018-01-29 09:19:24来源:新华网编辑:文瑾

四川文理学院实施“322”大思政教育

新华网北京1月27日电 四川文理学院全面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着力构建“三条主线”“两翼阵地”“两轮驱动”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有效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开创立德树人崭新局面。

夯实“三条主线”,着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动力

学校党委把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和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三条主线”,持续用力,抓紧抓实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教师师德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创新,夯实人才基础,增强发展创新动力。

锻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是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举措的关键。学校把师德师风作为考察和引进教师的首位条件,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学工作规范,把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新进教师、“双高”人才引进、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的重要考核条件,实行师德建设“一票否决制”,对违反师德规范的“害群之马”坚决清出教师队伍,积极引导教师修身立德,做到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潜心学问与关注社会、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得益彰。对从事思想政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更是高标准要求,细化准入制度,新进教师必须信仰坚定,有岗前培训经历,一年内教学工作考核成绩良好以上者方能走上讲台;对在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制定综合素质和学历职称“双提升计划”与校内外“双向挂职计划”,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组织思政课教师赴改革开放示范区和连片扶贫攻坚地区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丰富教师社会阅历和教学的“那桶水”。两项计划实施以来,思政课教师的硕博士比例达到85%,同比超过专任教师,9人有校外挂职经历,有效增强了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四个自信”。学校还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将政法学院与马克思主义融合,聚合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组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设立思政专项课题和研究经费,支持教师开展教学和学术理论研究,开展教学研讨和课堂教学观摩,目前一批中青年教学骨干活跃在思政课堂,教学生态正在发生改变,学生对思政课喜欢程度已在逐步提高。

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学校通过多年的深入调研和系统分析,认为创新工作理念是抓实工作的先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有生气活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努力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四大育人体系,形成“四圆同心”办学理念,贯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在“四圆同心”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加强了学生党支部建设,注重在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在优秀学生党员中选拔培养骨干担任学生党支部副书记,并划拨学生党建经费,加强组织建设,支持学生开展组织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干预也注重突出学生团体辅导、同辈联盟、情绪自我宣泄和“名师有约”谈心谈话等,增强学生自我调适、朋辈互助和自我完善与自主管理的能力。

筑牢“两翼阵地”,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

学校倾力打造校内育人阵地,与地方党校合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聘请知名高校学科带头人为名誉院长,共享优秀师资和教学资源。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2+1”课堂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理论课3个学分分解为2个课堂理论学习学分和1个实践训练学分,通过品读经典、主题讨论、社会实践、实践创作和情景展示等途径获得学分;探索形势政策课专题式教学改革,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和校领导为学生上形势政策课,把优秀传统文化、巴文化等有效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抬头率,有效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功能。加强校园宣传舆论阵地建设,优化美化宣传橱窗,打造书香文化景观,创作传唱校歌,规范校园张贴物、悬置物管理,加强各类报告会、讲座和论坛管理与审查,将理论宣传、先进文化和学校办学成就、美好形象通过橱窗、道旗和LED显示屏展示出来,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加强学生社团管理,实施“万人大学、百个社团”建设工程,重点资助中特理论研究会、蒹葭汉服社等“十佳社团”创建优秀学生社团,以此带动和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社团活力,使青年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成长成才。

实践基地是学校近年来花大气力建设的校外育人基地,现与国内外200多家党政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常年与张爱萍故居等开展合作育人、专题教育和党员活动日活动,充分利用重要历史事件、重大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和社会调查,引导师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学校专门成立创新创行业学院,在全校开设创业课程,实施四年递进式创新创业培养计划,成功孵化了一大批创新创业团队,在共建的8家创新创业基地,青年学生在30多家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和校内30多名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已申报国家创新创业项目58项、省级项目127项,一些项目已进入实体运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社会需求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创新“两轮驱动”,持续激发思想政治工作内生活力

学校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线上与线下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专业课程协同、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资源协同、工作方法与考试评价协同创新机制,合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性开展、创新性发展。一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场域,成立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部,整合校内40余个新媒体平台和工作队伍,创建网上党校、专题网站等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建好“两微一端”和易班工作站,发挥新媒体矩阵的传播优势,用青年学生喜欢的语言风格、易于接受的表达形式和惯用的信息获取方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线下传统的工作路径相衔接,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线上线下协同创新机制;二是充分发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向学生传递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向善崇美、诚实信用等教育内容,如外国语学院将十九大报告全文翻译成英文,作为语言课和形势政策课教学内容,有效地发挥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了同向同行的协同机制。三是加强校本课程资源研发,出版《校史》等校本教材,推动课程资源协同创新。四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建立单月教师校长座谈会、双月学生校长座谈会,畅通沟通交流渠道,使教师、学生与校长直接面对面,倾听师生最底层的诉求,现场释疑和解决实际问题,破解上传下达“最后一公里”的困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率先推行在线考试和“一科多考”,同门课程学生最多可申请5次考试,以最高成绩计入学籍档案,考试评价既可是笔试、也可是实践经历、实验实习报告、创新成果或作品等,以2017年为例,有330个班级4门课程实行“一科多考”,400多人次申请多次考试,不仅减轻了学生对考试的心理压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考试诊断学习情况,变“为考而学”为“为学而考”,从重知识识记向重知识运用与实践转变。

学校改革思想政治工作考评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年度述职述党建述思想政治工作制度,2017年所有校级干部、党总支书记集中向学校党委和副处以上干部陈述思想政治工作履职履责情况,并进行民主测评,测评结果优秀率平均达90%。二是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到各部门和二级学院,明确任务清单和期限,责任落实到人,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考核权重提高到30%,考核结果运用到当年绩效工资分配、评优评先等。三是配套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制度和考评体系,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职务“双线”晋升激励机制,实行计划单列、标准单设、单独评审,对在主流网站发表的优秀网络文章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和奖励,作为职称评审的成果,使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有了更多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强化多重保障,大力营造奋勇当先敢于担当的工作环境

“322”大思政教育方案实施近一年来,已取得初步成效,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完善的多重保障在发挥效能。一是在方案实施之初学校党委就重建思想政治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同责、部门分工协作的领导体制,党委书记、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明确党委部门和各党总支是抓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主体,纳入各级人员履职履责考核内容。二是建立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各方面人士参与的工作讨论会和工作例会,加强过程考核和管理,及时总结和研判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推介工作经验。三是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按师生比1:200选齐配强专兼职辅导员队伍,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配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职业培训,探索聘请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为思政课教师,构建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逐步建设起了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实、素质优良的教育力量。四是强化守土责任,严守纪律规矩,畅通问题诉求渠道,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对工作业绩突出和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奖励,积极营造干事创业、奋勇争先、敢于担当的工作环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