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语文教材引发“外婆”“姥姥”之争

2018-06-22 09:11:26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吴娜

原标题:上海语文教材引发“外婆”“姥姥”之争

出版社回应:为学段识字的需要 对此,你怎么看?

21日,一则关于“外婆”“姥姥”的争议,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网友爆料称,上海二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上海教育(沪教版)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书第24课《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将原文的“外婆”改成了“姥姥”。还有网友发图称,同一本教材的第6课《马鸣加的新书包》,也将“外婆”改用了“姥姥”这一表述。

“外婆”和“姥姥”含义相同,在生活中都常常能听到,南方更是以喊“外婆”居多。很多人不解,教材中为什么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更改作者的原文,作者本人同意吗?

对此,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1日晚9点发出《关于沪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将“外婆”改为“姥姥”的说明》,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外婆”改成“姥姥”或是因为“外婆”是方言?

有网友猜测,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上,“外婆”一词上已标注为“方言”,而语义为外祖母的“姥姥”一词无此标注。上海语文教材上把“外婆”改成“姥姥”,是因为“外婆”是“方言”,“姥姥”是普通话。此言一出,网友便炸了锅。

那么,网友的这个猜测究竟准确吗?

查询《北京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在“姥姥”的词条下面,有这样几种解释:

一是儿童称老年妇女;二是反驳词;三是用于坚决反对,有“任何人”的意思;四是指外婆。如此看,外婆并非方言,解释“姥姥”的时候用到了“外婆”,可见,外婆是大家都能理解的通用语,在词典中是不能用方言解释方言的。

二是,姥姥本来也是方言,或者说,既是方言,也是普通话。如果说,因为“外婆”是方言而不能进教材,那么,“姥姥”也有方言的嫌疑。

这样一看,网友的猜测并不能成立。

破坏原著的语言风格不尊重作者,不利于教学

关于“外婆”“姥姥”之争,著名语言专家钱乃荣告诉媒体:“我觉得没有必要把‘外婆’改成‘姥姥’”他说,“姥姥”的“姥”字从古代到近代都是没有这个字的,是后来才有的。“姥姥”原来就是北京的方言词,后来吸收进普通话所以叫“姥姥”。“外婆”这个词在汉语里用得很广,而且方言词汇吸收得越多语言就越丰富越生动。鲁迅、老舍、茅盾、叶圣陶他们的散文文章里面方言词一直在用的,那鲁迅的文章放在课文里你改吗?所以有的是词不必要改的。

另有专家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打碗碗花》是一篇散文,文学的本质就是承载、表达、构建人类的情感世界,情感离不开个人经验,离不开个人所使用与附着的独特语言。语文教科书收录名家名作,除了让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规范表达之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如果简单粗暴地篡改作家的用词遣句,破坏原著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既是对于作家的不尊重,也与培育学生文学素养这一目的背道而驰。如果生硬套用“词典规定”这一标准去衡量,不知道有多少名家名作会被改得面目全非。

上海教育出版社:防止再次出现类似情况

21日晚,上海教育出版社在《关于沪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将“外婆”改为“姥姥”的说明》中解释了为何要将课本上的“外婆”改为“姥姥”。全文如下:

6月20日,某网络自媒体发表文章,称沪教版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文《打碗碗花》把“外婆”改成了“姥姥”,引发了网络讨论。我社接到市教委教研室要求,第一时间进行了全面核查,基本情况如下。

在沪教版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既有“外婆”的称谓,也有“姥姥”的称谓,“外婆”的称谓出现了8处,“姥姥”出现了4处。沪教版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把“外婆”改成“姥姥”是为了落实该学段识字教学任务的需要。“外”“婆”“姥”三个字都是小学二年级识字教学的基本任务,“外”字安排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第4课中,“婆”字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第18课中,“姥”字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第24课中,即在认读“姥”字前,学生已经认读了“外”“婆”两字。

关于称谓,尽管“外婆”“姥姥”没有绝对的地域区分,但通过此事,我们认识到,语文教材编写除了要考虑学生识字规律和增强学生对文化多样性了解外,还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和语言习惯。我社在今后的教材编写和修订过程中将予以高度关注,并防止再次出现类似情况。后续我社将协助教研部门共同做好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过程的指导,以准确把握并充分考虑上海地域文化和用语习惯。

此外,有关网络媒体引用的对“姥姥”一词使用的答复,与沪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无关,是2017年对读者来信反映本社《寒假生活》中一道英文翻译题翻译方式的回复。

我社热忱欢迎社会各界对教材出版予以关注,共同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读物。

互动一下

“外婆”改成“姥姥”,你怎么看?

同意,教科书要规范标准用语反对,这种改变没有意义无所谓随手一搜全国各地关于“外婆”、“姥姥”的称呼,发现各有不同。快来看看,跟你平时用的称呼一样不?

中国北方称外祖母为“姥姥”。

上海话称外祖母为“外婆”(发音nga bu)。

粤语称外祖父母为“公公”、“婆婆”。

闽南语不论是祖父母还是外祖父母都称“阿公”、“阿嬷”(也可较专一地称外公、外嬷)。

重庆方言称外祖母为“嘎嘎”,念一声。

湖北利川方言称外祖父母都叫“嘎嘎”。一般“大嘎嘎”是指外公,“小嘎嘎”是指外婆。

湖北武汉方言称外祖母为“嘎嘎”或“嘎婆”,称外祖父为“嘎公”或“嘎爹”。

湖南湘西方言,称外祖母为“嘎嘎”或“嘎婆”。

陕西渭南地区把外祖母称“外婆”。

本组稿件综合央视、澎湃新闻、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海教育出版社网站等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