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成才

2017-03-24 15:19:48来源:中国网编辑:吴娜宋佚

践行班学生的开放式课程。

中国网成都3月23日讯(宋佚)“培养有法,但无定法”。善战者,因势利导;善教者,据实而变。真正的教育者不会墨守成规,而善于根据校情、学情进行创新。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虽然拥有众多优势,但学院不唯“优势”,而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继承中创新,因材施教。在创新中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开设特色班 培养个性化创新精神人才

2014年9月,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开设了创新创业实验班——“践行班”,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同年9月,微电子技术系开设了“思跃班”,在教学上,推行“菜单”式定制培养,实行小班化教学,还采用“学徒制”,学生跟着老师做项目,锻炼实践能力。管理上,突出“家庭”式管理模式,采取现代企业流行的扁平管理,让每位学生能及时反映问题并得到一站式服务。

“践行班”和“思跃班”的产生,是学院因材施教,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之举”。学校教务处副处长谭波表示,如今,像“思跃班”这样的特色班在学院已“遍地开花”:计算机系开设了“网络安全实验班”,培养实践能力强的网络安全人才。电子工程系开设了“英才班”,引入企业轮岗培训,力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通信与信息工程系开设了“高通班”,以全程导师制,个性化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级通信人才。

开设全新专业导论课 改变学生对专业的迷茫

针对现在学生对本专业迷茫的现状,学院按照CDIO工程能力培养的标准,将学生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怎么样去学习、本专业应具备的能力以及本专业以后的发展趋势融入到了新增的专业导论课程中。以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为指引,以专业导论课吸引学生学习本专业兴趣,把专业导论课程贯穿大学4年,由不同教师分阶段开设,由浅入深;各系(分院)还根据专业导论课的需求自编了56本讲义。

企业导师见面会。

基于CDIO工程实践教学理念,专业导论课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专业导向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专题式教学、以项目为主体、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定方式侧重能力考核,既有过程考核也有结果考核。并用全新的观念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改革教材,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教案,修订学生成绩考核办法,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转变教育观念 开展讨论式教学

2013年以来,学院通过讨论、立项、反复实践,编写剧本式教案、教材,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项目及企业项目,形成了“讨论式”的教学新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作为课堂的导演控制整个课堂节奏,学生则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团队的形式将项目或任务按照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过程呈现出来,最后教师进行讲评和补充。通过这个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以及创新的能力。为了将讨论式教学落实到教学中,教师编写剧本式教案和教学大纲。目前全院有62本剧本式教案,也就是说学院的62门课程进行了讨论式教学。同时,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在继续改革和深化中。

公共课与专业课融合 建设交叉融合的教学团队

语言的根本属性即工具性,社会性。大学英语改革使学生自己通过学习能在使用语言中达成构想、交际和成文的目标,不再以应试为教学目标。教务处副处长谭波表示,对专业课程进行融合,将知识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将课程实验内容和实践项目有机融合,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形成整体,便于学生掌握工程实践设计能力。

“让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师的融合、学工队伍与专业教师融合、招生就业队伍与专业教师融合、招生就业队伍与专业教师融合、企业骨干与专业教师融合。对学生进行家庭式培养,用招生就业的数据时时指导专业课程的改革。”谭波介绍,目前学院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学院教师的56%,企业骨干与专业教师一起解决企业项目中的难题,也解决了教学中的短板。

通过来自企业的教师带领骨干学生做项目,再通过骨干学生带领其他学生团队,逐步形成学院的整个的工程项目氛围。目前,学院有来自企业的项目23个,交叉融合的教学团队有11个。

改革考试及考评体系 实行全过程考评

除传统的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外,加大平时考核力度,使用全程考核,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有效方法衡量学生的专业知识、个人自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教学评定方式侧重能力考核,既有过程考核也有结果考核。

从2013年开始学生基础类课程最终成绩中卷面成绩占比降低,平时成绩占比升高。虽然教师、学生准备工作量增大,但效果明显。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工程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