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 中国教育怎么走

2017-01-22 09:27:39来源:光明日报编辑:吴娜记者 刘博超 见习记者 邢妍妍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 中国教育怎么走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

《规划》这样描述“十三五”期间的教育愿景: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体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民。为实现这个目标,这五年中国教育该怎么走?

明确任务 培养队伍 深化改革

教育质量要提高

《规划》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塑造学生强健体魄,提高文化修养、生态文明素养和综合国防素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规划》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关键位置,提出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潜心教学、终身从教。《规划》要求严把教师入口关,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同时改进教师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能力素质,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产教融合、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等一系列重要任务将在“十三五”期间得到关注。同时,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将得到健全和完善。

《规划》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学习者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学生。

补短板 促均衡 精准帮扶

教育脱贫促公平

《规划》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水平。

按照《规划》要求,新增教育资源重点向中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和边疆地区倾斜,加快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教育部门还将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针对高中阶段教育尚未普及、学前教育入学率偏低的问题,《规划》明确,将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学前教育投入机制,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入园机会和保教保育质量;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重点提升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水平。

《规划》明确,将对经济困难群体实施精准帮扶,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保障其平等受教育权利;做好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健全服务体系,实行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政策。

同时,《规划》还提出,继续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保障招生考试公平公正;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协调区域城乡 服务国家战略

教育结构将优化

《规划》要求,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推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新的城镇化地区、产业集聚区、边境城市延伸。统筹城乡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和建设规模,消除城镇“大班额”。

大国工匠后备人才的培养将成为优化教育体系结构的重要抓手。《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针对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的短板,《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学习制度,创造终身学习、多渠道成才的环境。

在人才培养结构方面,《规划》提出要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更加着眼国家战略需求。《规定》指出,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新增计划主要用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优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培养现代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急需人才。

(记者 刘博超 见习记者 邢妍妍)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