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烨 摄
参观者在欣赏孤独症患者的画作。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自闭症儿童救助基金、北京市孤独症康复协会等机构于4月2日—5日联合主办“世界自闭症日十年盛典”以及“爱在蓝天下十周年艺术展”公益活动,促进人们对孤独症患者的关注和扶持。
“全纳教育”的概念于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其内涵在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无排斥、无歧视的教育。在现阶段,我国全纳教育的推广仍面临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种种问题,特殊儿童也主要是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那么,成都武侯区的实践具有哪些借鉴意义?从学校到社会,在全纳教育的推广方面还可以进行怎样的尝试和努力?
课间休息的铃声响了,9岁的小柯在同学的搀扶下缓慢走出教室。尽管因中度脑瘫行动不便,但当她加入到嬉戏玩耍的孩子们当中时,脸上绽放的笑容依然灿烂夺目。
在成都市武侯区,像小柯一样罹患脑瘫、自闭症等疾病和有学习障碍、情绪行为问题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共计1000余名,其中九成以上就读于普通学校。“普通学校让特殊儿童能尽早融入正常环境。”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秘书长许家成教授表示,普通学校无差别地容纳所有学生,为特殊儿童提供正常的受教育机会,这就是全纳教育的理念。
从封闭到融入
■教育不能以残障与否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
“特殊学校难以完全满足特殊儿童的成长需求。”四川大学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黄颐表示,全纳教育提倡让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上学,通过观察学习正常儿童的行为模式并参与互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怕生人了,更懂礼貌了,吃饭前不但知道自己洗手,还会帮忙端菜、盛饭。”从特殊学校转入到晋阳小学半年后,智残儿童小叶的转变让父母倍感欣喜。如今,小叶不但完全适应了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还跟班上的同学相处融洽,结交了不少小伙伴。
现阶段,我国特殊儿童主要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比如,听障儿童上聋哑学校、盲人儿童上盲人学校。“这种方式有利有弊。特殊学校师资、设施集中,但不利于特殊儿童融入社会。”许家成教授表示,特殊学校是残障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使得每个儿童都难以在完成学业后快速适应外界环境。
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出“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从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来看,特殊儿童应该在一个尽可能融合的、更接近常态的环境中接受教育。”黄颐表示,教育从不以种族、性别来划分学生,同样也不能以残障与否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
探索实践证明,全纳教育对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成长效果是共赢的。“只要正确引导,特殊儿童就能激发普通孩子心中善良淳朴的一面。”武侯区科技园小学教师魏岱美发现,自从班上来了特殊儿童小雪,就连最调皮的孩子都会在她需要的时候搭把手帮忙。因为老师告诉他们,小雪患的病就跟我们感冒发烧一样,需要大家的爱护和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