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发力供给侧改革 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2017-04-24 10:41:29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吴娜芸涵

四川教育发力供给侧改革 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学生在创客空间上精工课。 曾畅畅 摄

甘孜州丹巴中学教师在先进的信息化教室上课。 刘磊 摄

广安市经开区护安镇小学校五年级学生在上书法课。 张国盛 摄

4月12日,成都市双流区在成都市率先全面免除公益性幼儿园3至5周岁双流籍在园幼儿保教费。领到退还的春季学期保教费,家长龙勤高兴地说,“现在的娃娃太幸福了,连读幼儿园都不用交钱了。”至此,双流教育实现了从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

其实,早在2015年,四川藏区已经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去年更是扩大到所有民族地区。教育就是最大的惠民工程。近年来,在教育部的支持指导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四川教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夯基础、提质量、推均衡、促公平,加速建设教育现代化。

□芸涵

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

四川教育是全国教育的缩影,与四川基本省情一致,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二元结构相互交织和重叠状况明显,既有可与东部地区比肩的成都平原地区教育,又有发展相对滞后的盆周贫困山区和民族地区教育。

截至2016年,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2.44万所,在学人数1840.51万人,教职工104.3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6.25万人。我省已经建成全国第四大、西部第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学前三年、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毛入学(园)率分别达76.88%、99.72%、99.15%、90%、34.34%。除高等教育外,主要发展指标均超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仅学前教育指标超全国),全省教育整体迈上提质增效崭新阶段。

为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全面改薄”等教育重大工程,推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以“三通两平台”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差距,全国经验交流现场会在甘孜召开。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学生资助体系全面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学生等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资源配置、考试招生、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20项重点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四川省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专项改革方案》深入实施,118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95个县通过国家验收。积极推进教育改革试点,“9+3”免费教育、成都教育均衡发展、成都市武侯区中小学校“两自一包”管理改革等经验在全国推广。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高校科研及成果转化指标均居全国前5,技术转让合同额居全国第4、西部第1,成果转化实现产值达1300亿元,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民族教育迸发新生机,精准扶贫步入新阶段

近年来,在持续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9+3”计划等基础上,四川创造性实施15年免费教育、“一村一幼”等重大教育工程,并着力在条件改善等十个方面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发展。

15年免费教育在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全部实现,受益学生150万人;2016年“一村一幼”计划在大小凉山彝区开办村级幼教点2527个,招收幼儿9.4万人。实施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进一步巩固提高大小凉山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实施“藏区千人支教十年计划”,2016年至2026年,每年选派700名内地教师到藏区支教、300名藏区教师到内地培训,推动内地近千所学校同步结对帮扶藏区近千所学校。

扶贫必先扶智,四川教育扶贫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以脱贫任务为核心,弥补教育发展短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动教育扶贫各类目标实现。我省大力实施教育与就业扶贫专项方案,推进基础教育巩固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培育、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乡村教师专项支持、藏区千人支教五大专项计划;建立高校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教育对“脱贫造血断穷根”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如成都理工大学,依托电子商务专业组建电商平台,指导建立了村级淘宝平台,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半径。此外,实施高校招收贫困农村和民族地区学生的专项计划,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进一步增加。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四川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建立优秀教师定期表彰制度,实施国家和省级教师培训计划,5年培训逾65万人次。现有两院院士18人,国家“千人计划”96人,省“千人计划”188人,副高以上教师10.6万人,特级教师1300余人。实施“特岗”“免费师范生”计划,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师资配置不断优化。健全教师待遇保障机制,落实教师工资法定要求,在贫困地区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围绕立德树人,四川着力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加强。中小学课程改革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稳步实施。完善产教融合机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对接更加紧密,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86%以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