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按大类招生渐成趋势 允许学生入学后再选择

2017-06-12 09:21:13来源:光明日报编辑:吴娜记者 陈鹏

【2017高考进行时】

高考结束,各大高校的招生工作陆续展开。今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众多学校实行按照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有哪些模式?对考生报考有什么影响?学生入学后会接受怎样的培养?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

按大类招生渐成趋势

事实上,广义的大类招生可分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按院系专业类招生、按学科大类招生等多种模式。

2001年起,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实验班”招生。2014级励耘人文科学实验班学生王栋告诉记者,这个班的学生入学后前两年将不分专业,统一开设相应的文理基础课程;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学校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本人志向,允许学生自己选择专业。

目前,“励耘实验班”分为人文科学实验班和理科实验班。在大一,学校为学生们安排了文史哲政经法等多门文史通识课程,还有科学史、宗教史、社会统计学等交叉课程。在王栋看来,这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突出通识教育,帮助学生完成中学到大学阶段的过渡。

2017年,东南大学将所有文科专业打通按大类招生,设“郭秉文文科实验班”;南京大学将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本科新生进校时将不再按学院划分;上海大学也是采取以大类招生为主、部分按专业招生的办法。尽管实施方式各有不同,但按大类招生渐成趋势。

允许学生在入学后再做选择

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栗念跃,当年填报的志愿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该大类包含文学、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和应用语言学4个专业。

这4个专业各有侧重,其中文学专业较为常见,语言学则以人类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古典文献学需要以扎实的古文功底来进行古文献研究,应用语言学常采用类似理工科的研究方法,甚至还要运用计算机专业知识。栗念跃细数这些学科特点:“对于普通高考考生来说,对专业的模糊认知有时会误导他们。”

“而按大类招生延迟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时间,缓解了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允许学生在入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对学科、专业的更深层次了解,再选择专业发展方向。”栗念跃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最终选择了中国语言文学类文学专业。

各个学校虽然同样是按大类招生模式进行专业划分,但是记者发现,专业目录中相同的招生大类,各学校所包含的专业也不同。

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类”包含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3个专业;南京大学“经济学类”在此基础上还包含保险学、金融工程和产业经济学3个专业。厦门大学“工商管理类”包括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9个专业;而兰州大学“工商管理类”则包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等5个专业。

因此,考生须以本省下发的《招生专业目录》为权威参考,看清所报学校的招生专业,确定自己喜欢的专业是否包含在某“大类”之中,以免漏报、错报。此外,按大类填报志愿时,大类内部的专业级差就不存在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考生录取的机会。

分流政策更尊重学生兴趣

不管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还是在专业分流时,是否能够选上自己喜欢的专业,始终是考生和家长所关注的问题。尽管确定采用大类招生,但是大部分的学校并未明确分流方式。记者发现,“尊重学生选择和意愿”成为普遍做法。

6月初,清华大学机械学院大一学生钱菱潇悬着的心,终于落地。机械学科是清华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是“招生大户”。机械学院作为大类招生的试点学院于2016年开始按大类招生,学院下设的机械工程(含机械工程实验班)、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合并为机械大类,招收了400余名学生。

在这一年时间中,钱菱潇接触到了原本到大二、大三才能学习的机械导论、制图等课程,也与同学们进入了该院机器人实验室和精密仪器实验室,观摩微纳电子和光学研究实验。

通过一整年的通识课程教育,同学们大多数确定了专业方向,而最让大家担心的是分流的考核方式。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分流的考核最终由一篇专业论文决定”。在钱菱潇的千字论文中,他列举了个人兴趣和对机械工程专业的理解。没有参加任何考试,也未以大一成绩作为参考,钱菱潇如愿进入了机械工程专业,“分流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中,全班26人都进入了心仪的专业”。

据了解,影响大类专业分流的主要因素是学生意愿和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招办主任苗苗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各个院系的具体标准有所不同,大部分学院在分流时主要考虑学生的学术志趣和意愿,个别学院会考量学生相关专业的单科成绩或者之前的学分绩点。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