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探索高校定点扶贫新模式

2017-10-10 09:27:23来源:四川日报编辑:文瑾记者 江芸涵

推介会进学校,食堂开卖“土豆宴”

9月29日,四川大学121周年校庆之际,“甘洛县、岳池县优势产业、特色商品推介会”在望江校区体育馆举行。学校搭台,为两县经贸“卖吆喝”,这在省内高校并不多见。这场特殊的推介会,既是两县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校地合作、脱贫攻坚实践的延伸。

近年来,四川大学发挥优势,对口定点扶贫凉山州甘洛县、广安市岳池县,探索出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医疗扶贫等高校精准扶贫模式,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本报记者 江芸涵

1 从规划到项目,“精准”帮扶到户

2012年9月以来,四川大学先后帮扶甘洛县格布村,岳池县古坟梁村、安家坝村、红朝门村,为两县硬件设施改善、教育事业发展、人力资源支持、县域经济提升、农村产业振兴、招商引资规划壮大等出策出力。

在岳池县,川大对地方经济发展规划进行论证指导,对涉及该县25个部门(单位)的71个项目进行规划和梳理,内容涉及区域经济发展、城市道路及交通建设、新农村改造及新村建设等。在甘洛县,川大协助“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规划、设计;参与编制《甘洛县“十三五”规划纲要》《甘洛县“十三五”经济发展规划》《甘洛全域空间规划》等规划;完成甘洛县委党校在河东新区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以及彝家新寨规划、设计及预算编制等。

怀着使命感、责任感,川大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帮扶岳池县安家坝村时,学校坚持分类施策。针对劳动力不足、水稻产量不高等问题,学校为全村49户贫困户免费提供专家推荐的“蜀优217”优质稻种,户均增收1900-3200元。贫困户无力发展家庭养殖,学校免费为他们提供优质鸡苗等各类家禽幼崽500余只,户均增收1000—3000元。

截至目前,岳池县古坟梁村、安家坝村已通过考核验收,实现脱贫“摘帽”目标。红朝门村计划2017年底、甘洛县格布村计划2018年底分别退出“贫困村”序列。

2 从输血到造血,智力帮扶给力

9月13日起,四川大学各校区食堂开辟了“土豆”专属窗口,干锅土豆、原味土豆、白味酸菜土豆……为帮助甘洛县直销“大凉山土豆”,川大在食堂摆起了“土豆宴”。

2013年川大启动对口帮扶甘洛工作以来,校地双方成立了协调机构,制定了《四川大学定点帮扶甘洛实施方案》,从资金、项目、产业、智力、医疗等五方面实施帮扶。短短4年来,既推动了帮扶项目实施,协助产业发展,提高了群众“造血”功能,还极大改善了甘洛县医疗卫生状况。

学校长期选派医疗骨干、学术带头人或管理骨干组成医疗队赴基层,帮助受援医院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提升业务和管理水平。仅在近3年,学校就派出近50批、530多人次的医疗队赴省内61个民族县、贫困县,诊治病人2万余人次、参与手术3000余台次、教学查房500余次、培训讲座200余次,培训医务人员近千人。

扶贫先扶智。四川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扶贫,探索出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高校精准扶贫模式。

“继教”和“支教”,这是川大帮扶岳池县和甘洛县的两大动作。学校利用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国家干训中心、经济学院等单位,组织优质师资力量设计各类课程和交流考察,通过开办短期培训班、现场教学演示、召开专题培训大会等形式,为两地党政干部、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开展各类培训2300余人次,增强了干部、教师的综合能力。学校还先后派出30余名老师,前往两地中学开展支教活动,并试点设立了由四川大学支教团成员担任班主任的“川大支教班”,开展教学实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