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450名初中生重走“丝绸之路”

2017-11-30 09:50:50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文瑾张峥

行走在敦煌

每天撰写研学笔记

碑林研学

●如果学校能够给学生开一扇窗户,把课堂和教科书的围墙一道道慢慢地拆掉,你就会发现世界原来是一个这么有趣的所在。

●我们将在国际教育平台上引领孩子未来,为孩子卓越发展奠定身体、品格和智慧的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是什么?为什么国家要建设“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经过了哪些地方?当你还坐在教室里翻着教科书,听着老师讲课时,有450名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13岁的孩子却已背上行囊,远赴祖国各地,把世界当成了他们的课本。11月10日-15日,450名金苹果的孩子分成10条路线分赴各地,开启了“行走丝绸之路探究大美中国”的研学之路。

5天,全校450人,行程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从北京、西安、敦煌、南京、苏州、杭州、到洛阳、徽州、西双版纳,每个人平均行程超过1000公里,总行程超过5万公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实地行走丝绸之路,让学生能够探寻古代中华民族是如何把灿烂的文明传播到了全世界。同时,理解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如何从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对外合作,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金苹果锦城一中相关负责人解读说。

在未来的每个学期,锦城一中的同学们都将在设计的短学程里,开启探索世界之旅:“初一上期,到文化厚重的地方,进行文化涵泳,培养民族认同感;初一下期红色旅行,培养国家认同感;初二上期高校探秘,感受未来;初二下期走进大国制造,接触创新科技;初三上期职业生涯体验。”……

探究:“一带一路”倡议

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一带一路”的新闻,“一带一路”有哪些国家、经过哪些地方,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又包括哪些地方,丝绸之路对传播中华文明有什么样的作用?

“要培养孩子行走全球的品格,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我们的文化之根。只有通过脚步丈量,那份记忆才会镌刻在孩子的脑海里,他们才能真正领悟到我们国家山河的壮美,历史文化的灿烂。所以,结合目前的‘一带一路’倡议,我们选择了重走丝绸之路这个研学主题,通过重走丝绸之路带上的城市,感受当地的自然地理、人文风貌、建筑艺术等,同时带着问题研究这些城市的古今历史发展变迁。”研学旅行的负责人表示。

“我们利用了正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对学校来说组织这么多的孩子出门压力也很大。但是它对孩子终身的影响是巨大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是本次活动中学生们要实现的目标。“他们不仅要在实践中主动进行分工与合作,进行良好的沟通协调,还要培养个人服从集体的意识,锻炼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意志。”

研学:不是旅行是深度学习

“研学,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的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得出开放式的答案。”出发前2天,所有学生进行了分组,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以小组为单位提前查找各种资料。“每个人都明白的是,这不是简单的旅行、游玩,而是一次深度的学习。”

以西安组为例,同学们选择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就有西安大小雁塔建筑形式的比较研究、寺庙建筑色彩装饰图案研究、碑林中的艺术研究、兵马俑雕塑的造型特点研究、西安旅游资源与其他历史古都的价值比较研究等等。

负责领队的历史老师葛赛告诉记者,研学前,同学们要做各种准备:“先进行分组,然后由我们学校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博士老师给大家讲如何开题,还有行前讲座,搜集各种资料、制定研学旅行计划等等;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实地考察、思考、记录,学科老师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结束后,同学们要通过PPT、小视频等方式完成课题报告。”

“这是我第一次踏上研学旅行。”初一三班的谭思麓告诉记者,此行西安,她“研究”的是法门寺。在每个孩子书包里,除了背着一本《行走丝绸之路探究大美中国研学手册》还有老师们推荐的书本:“我带的是《万世法门》和《复活的军团》。”

质疑:唐朝是否真的以胖为美?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方式。研学是什么?让学生走出书本的世界,去真正探究知识的缘起。虽然对初一的孩子来说,确定一个课题,再在一周调查后写一份研学报告似乎有点稚嫩,但是却真正打开了他们认识世界的大门。

刘凤仪所在的云南小组选择的是西双版纳桃花水母的研究。桃花水母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我们知道要发现它非常不容易,但是经过小组讨论后还是决定以这个为研究课题。”但是当调查组真正到了传说中桃花水母出现的南纳河时才发现,并未如之前在网上资料搜集中了解到的那样,它会在11月出现。“这让我们认识到网上信息缺乏正确性,和实地调查的重要。”

“研究性学习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学会质疑、发展和改变。”西安组有一个调查:用大数据分析唐诗中“以胖为美”的观点。传统认识里,都说唐朝以胖为美,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代陶俑也是以丰腴的体态出现,然而真是这样么?同学们决定从唐诗中寻找答案。

鉴于全唐诗900余卷,4万多首,大家把研究范围收缩到21位盛唐诗人6257首诗中,结果在635首描写女性的诗歌中发现,有73%的诗歌多是称赞以瘦为美,诗中多出现细腰、窈窕等词汇,而持“以胖为美”观点的诗歌的只有27%“我们发现,以胖为美的诗歌,多是以宫廷诗歌为主,说明唐朝以胖为美的观点其实是为了应和宫廷审美。而民间真正的审美观是以瘦为美的!”

亲情:一种崭新的师生关系

研学,带给450个孩子的不仅仅是探究的乐趣,更是一次师生情感的升温。40多位老师都变成了领队,“一次研学,把老师了解透了!”敦煌组的刘芷言有些俏皮地说。敦煌组去的地方首先天气寒冷,路途遥远,有时候坐车要8个小时,途中有同学因为不适应气候生病发烧。这时候,“老师就像父母一样,自己重病在身还要熬夜照顾发烧的同学。”

“那几天天天跑药房,买常备药,药店的人都认识我了。”一位老师打趣说。而这趟旅程,最可贵的收获是平时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师者,赢得了孩子的无比的信任。“他们愿意和你分享秘密,这种情感不走出学校是无法体会到的。”

不仅如此,为人师者的言行举止也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为人处世。在鸣沙山,流沙让人举步维艰,常常是走一步退两步,“人生的路就是走出来的,没走过你就永远不知道结果。”一席人生哲理,让平时看似严肃的唐老师在刘芷言眼里顿时有了不一样的形象。

学生:研学最有价值的是我们的成长

行走意味着成长,成长意味着放手。《亲爱的安德烈》里有一段关于中国式父母的的描写,一位母亲自己想上厕所,就习惯性地问自己上大学的女儿上不上厕所。“父母老是把我们当成3岁的小孩,”其实,殊不知真正放手才会让孩子学会成长。去过中国很多城市的刘芷言是第二次去敦煌,但这次对她来说是绝非寻常的旅行:“研学,最有价值的是让我们得到了成长。”

跟父母出行,一切有人包办,而作为小组长的她,不仅要管理好自己还要管理好自己的组员:帮人检查有没有落下东西,替人打热水,甚至安排组员上厕所……“在学校,我们接触的都是已经呈现好的东西,但是在研学的过程中,各种突发情况锻炼的是我们的综合素质。”

“这次的研学之路,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带给我的力量。”北京组的王嘉怡在故宫时摔了一跤,一时无法行走,游览故宫的两个多小时里,沉重的背包一直由其他同学帮她背着,第二天登长城,大家会刻意缓下来等待她”整个队伍因为我行走的很慢。最终,在同学们的搀扶下,我爬到了顶峰!那一瞬间,没有疼痛,有的只有快乐与激动。”

后记

在发现世界中成长一所学校的“破墙”实验

3个月前,以世界一流中学为标杆,向着世界一流中学迈进的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开学了。此次大规模的学生研学旅行则是学校“涵养创造未来的智慧、沉淀行走全球的品格”育人理念的一次试验。“研学,是沉淀孩子行走全球品格的第一步。”办学者这样说。

“只有打破学校和课堂的围墙,才能让孩子真正走进世界,让他们在发现世界中发现自己,理解他人;才能让我们老师真正走进学生,发现生活即教育的真谛;才能让孩子不尽信书本,学会科学精神,学会质疑与思考。”

让人吃惊的是,5天抛开书本,离开试卷,金苹果的学生没有一个人觉得这是一种浪费。“我们不为死读书而学。”“学习是为了融入社会,而书本知识只是一种很小的能力,锦城一中的学生是要与世界接轨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在中国行走,还要走向世界。”金苹果的教育梦似乎已经悄然植根在了这群13岁的初中生心中。(记者 张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