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 属于校园欺凌

2018-11-14 09:02:42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吴娜

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 属于校园欺凌

广东出台的这项方案为何引起网友集体点赞?

广东方案

情节恶劣的校园欺凌者,可开除学籍

根据《实施办法》,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成立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委员会,对学生欺凌事件进行认定和处置。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学生欺凌综治委应吸纳学生代表参加。

《实施办法》提出,学校根据欺凌者实施欺凌行为的不同性质、情节、危害程度对欺凌者进行不同教育惩戒。其中,学校对于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进行批评的同时给予以下惩戒,包括责令其向被欺凌者当面或书面道歉,取得被欺凌者谅解;纪律处分,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可以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等。对于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将实施欺凌学生转送专门学校进行教育。

同时,《实施办法》明确,发生学生欺凌事件后,学校应安排心理咨询教师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进行心理辅导。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设立专门学校。

《实施办法》强调,政府部门职责落实不到位、学生欺凌事件突出的地区和单位,由本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约谈、挂牌、督办、实施一票否决权制等方式进行领导责任追究。

《实施办法》中,对学生欺凌事件的种类进行了分类,其中,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及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贬低或者侮辱他人人格言论,欺凌者恃强凌弱给被欺凌者身体和心理造成轻微痛苦,其行为没有违法,属于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在社交媒体用图像贬低或者侮辱被欺凌者人格属于情节比较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而在社交媒体上传被欺凌者受欺凌图像的,属于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

典型案例

被起绰号“天外来客”,女生变自卑

很多人在学生时期,都有给别人起绰号的习惯,自己也通常少不了几个外号。比如同学小李走路不太利索,于是得名“铁拐李”,而小陈稍微有点胖,就被同学叫做“陈大胖”,而学生族群的另一喜好是爱给老师起绰号,像“欧阳疯”、“魔授”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绰号常常直指被起名人性格、外貌方面的缺陷,伤人自尊。据新华网报道,几年前,就有学生家长周女士为其女儿被同学叫绰号,而不愿意去上学陷入深深苦恼的事。

周女士的女儿当年13岁,在初中读初二,是班上的学习尖子,平时每次考试,综合成绩都能考进前3名。只是她的女儿有些矮矮胖胖的,眼睛又小,让其看起来脸上的肉都挤到了一块。“就因为这个,她们班的学生都笑话她,说她长得像外星人,还说她是‘天外来客’。”

随着年纪变大,周女士女儿“天外来客”的称号是越来越响。小姑娘也被这个绰号弄得很不是滋味,每次和同学因为小事起争执,对方都要拿这个绰号来取笑她。到最后,这个孩子连课都不好好上了,在家也不吃饭了。更让周女士担心的是,因为经常被同学以绰号取笑,她女儿变得非常自卑,成绩直线下降,后来都不愿意去学校上课了。

有何影响遭受过校园欺凌的学生更容易焦虑

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调查发现,被欺凌的学生比起同伴,更可能表现出头痛和胃痛的症状,免疫能力也更弱。而另一项针对澳大利亚750名学生的研究显示,受害者更容易有高焦虑水平、社交障碍以及抑郁。

由于被欺凌带来的不安全感,使得受害者在学校很难集中注意力,并且部分受害者会因为感到不安全而旷课甚至辍学,影响学习成绩。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中指出,遭受校园欺凌对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比较难以信任他人,性格上可能比较畏缩,缺乏利他精神,不够慈悲,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更容易焦虑、生气、敌意、沮丧或脆弱,并且遭遇的欺凌程度越高,表现更明显;难以做到自信、自律,更缺少责任感,不为成果努力;更不认同自己的价值,并且随着受欺凌程度水平的提高,这种不认同感更加强烈;更倾向于相信生活不在他们的控制范围之内,是运气和命运主宰了他们的生活,可能进一步导致其更倾向于无助和被动的面对生活;对长期目标的坚持和热情不足。

遭受校园欺凌对儿童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的影响,表现在遭遇校园欺凌的儿童更少拥有对学校的归属感,表现出对学习更少的兴趣;并且更少投入到学校的学习、课外活动中。虽然儿童的校园受欺凌经历对其学业成绩有一定的损害,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明显,主要体现在关系欺凌(联合孤立)这一维度。

据新华社、央视、人民网、《南方都市报》等

一组数据

40.7%的受访中小学生,曾被叫难听绰号

针对校园欺凌事件频发,2017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即“中国教育蓝皮书”)。书中,调查人员对北京市的12所高中、初中和小学的校园欺凌现象展开调查。

调研结果显示,46.2%的北京受访中小学生有被故意冲撞的经历,有6.1%的学生几乎每天都遭受身体欺凌;40.7%的北京受访中小学生有被叫难听绰号的经历,有11.6%的学生几乎每天都遭受语言欺凌;18.6%的受访学生有被同学联合起来孤立的经历,有2.7%的学生几乎每天都在经历这种关系欺凌。

该书着重探讨了儿童受欺凌经历与其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被欺凌经历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学校投入乃至学业成绩等。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