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家走进课堂 让孩子们爱上浩瀚星空

2019-02-11 09:15:05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吴娜记者柳青

天文科学家“火星叔叔”郑永春:

青年科学家走进课堂 让孩子们爱上浩瀚星空

郑永春利用出差,“顺便”去贫困地区学校讲课。

郑永春

科普在不同地区有巨大落差

“亲爱的火星叔叔,我是您的一个小粉丝,还是一个狂热的小小天文爱好者呢!”福建漳浦县延安镇一名12岁的小学生写给郑永春的信,字迹略显稚气却透着认真。

春节前夕,在国家天文台办公室,郑永春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展示这封信时,略带“傲娇”地说:“多好!这个跟科研取得的成就感不一样。”

近年来,不惑之年的郑永春出现在公众场合,常手拿话筒面带微笑,给孩子们一遍遍讲月球上有什么、怎样在火星生存等天马行空的问题。而在网络世界,“火星叔叔郑永春”的微博粉丝达到了18万。

从2005年加入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研究部至今,他已参加多个重大科学项目,获得过中科院院长奖、绕月探测工程先进个人、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等荣誉。

为何在繁重的科研任务之外,选择做“火星叔叔”?“因为我看到一些三四线城市,尤其是贫困地区孩子和一线城市孩子的科学教育普及和科学资源有巨大落差。”郑永春去年底去了趟安徽金寨县国子园实验学校,在这所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学校里,他给四到六年级的学生上了堂科学课。

和之前在贫困地区上课一样,他发现很多孩子对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概念都没听过,更不说熟悉最新的科学进展了。“我曾给北京海淀区的一所小学上课,那儿的孩子知识面之丰富,可是把科学家都问懵了。”

科普重点应放在课堂上

2018年9月,中国科协发布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入快速提升阶段,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2015年6.20%提升至8.7%。

郑永春说,我国科普工作近年有了长足进展,大众科学素养有了明显提高,但作为一个父亲,加上多次在贫困地区中小学讲课的经历,让他认识到科普重点应放在课堂上。

郑永春说,在安徽金寨县为小学生们上完科学课后,“有学生告诉我,这是他上过的最有意思的一堂课。”去年年底,他还通过在线直播课程平台,用4节科普课为小学生们讲授月球、火星、太阳系以及宇宙、黑洞相关的天文知识,吸引了全国上万名学生关注,连学校科学课老师也在线“取经”。这些反馈都让他觉得振奋,“我从不怀疑科学的魅力,只要我们做的好,孩子们是有足够兴趣的。”

2017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郑永春组织青年科学家,参与了人教版小学教材《科学》的编写。“我们的科学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了很多当代科学家的声音,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小学生,如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怎样通过实验、分析等科学方法,了解自然界运行规律。”

发起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联盟

2018年2月,在中国科协第340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暨首届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论坛基础上,数百名从事科学研究、普及、教育、成果产业化的单位及个人共同发起成立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联盟,郑永春当选理事长。

郑永春说,联盟源起是2016年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在成都召开的一次年会。那次年会的专题研讨几乎都是学术类的,唯一跨学科的专题就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没想到这个讨论最为热烈,“从早上8点多一直开到下午3点多,大家中午都不去吃饭,每个人都在讲。”

那次会议让郑永春认识到,青年科学家对承担社会责任有极大热情,而很多地区和领域也需要青年科学家投入,“应该给这些需求搭建对接平台。”

2018年12月,第二届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论坛期间,在科普、科教、科创主题外,新增科技扶贫主题。邀请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和群众代表交流,让贫困地区的科学老师跟科学家建立联络群。郑永春说:“第一次让中小学老师跟科学家一起交流,看看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这些交流都是我们在实验室里、研究里很少接触的。”

倡议科学家做到“三个一”

2016年,郑永春获得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颁发的卡尔·萨根奖,表彰他在行星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方面的贡献,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荣誉。

他谦虚地说,自己从事的月球和行星地质环境研究“噱头比较多”,非常适合做科普,“可能我做了些科普讲座,写了些科普文章,人家希望奖励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可以说我获奖纯属偶然。”

如何保证在做本职工作的同时,做好科普和科教?郑永春称自己也在尝试,“只要在三四线城市或贫困地区出差,就‘顺便’去当地学校讲堂课,利用一切可利用时间写科普文章。”他还向科研人员们倡议“三个一”,即“一年写一篇科普文章,做一场科普报告,用一生写一本科普书。”郑永春说,这三件事几乎不会给科研工作增加任何负担,“但如果我们都能做到,那效果就不得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柳青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