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些字的拼音被改了?专家:网传内容不实
语言相关行业从业者热议语音修改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粳”的注音
近日,“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国播音主持网”等微信公众号的一篇题为《播音员主持人请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文章表示,“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一骑(qí)红尘妃子笑”,过去,衰在诗中本读cuī,斜在诗中本读xiá,骑在诗中本读jì,现已更改拼音。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
此外,文章表示:“说客”的“说”原来读“shuì”,但现在规定读“shuō”。另外,“粳米”的“粳”原来读“jīng”,但现在要读“gěng”。
网友们说,读书时期的“规范读音”,现如今竟悄悄变成了“错误读音”,“少数服从多数,错的也成对的了,而对的反而成错的了”许多网友表示不支持这样的修改,“不知道现在我们到底应该读哪个字音才算正确。”
真是这样吗?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于遵素
多知道点
叶韵,指改变韵字的读音,使之与诗其他韵脚协调。古代有些学者发现用当时语音读古诗已不能押韵,故采用此法,比如朱熹等。明清之际,有的学者如顾炎武等已对其进行辨正,认为根据音理、方言、对音等构拟出古音,才是科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叶韵读古诗,本就不甚经得起推敲。
辨
这篇文章所说内容是真的吗?我们请来权威专家为我们辨析。
《咬文嚼字》总编: 这是假消息
“这是假消息!”《咬文嚼字》总编黄安靖也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人转发这篇文章,他告诉记者:“我们看了这个帖子,大部分的内容来源于国家语委于2016年6月6日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但还尚未正式发布。我们现在应该以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标准,那个才是正式的表。”
记者联系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兼秘书长、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杜翔,他表示,这篇文章中有不实之处,“说的大部分不是本次审音的内容,而且有的从来没有改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
热传例子的语音标准没改动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辞书编纂研究中心主任、《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课题组组长刘丹青表示,《今日语言学》公众号将重新推送审音组的几篇说明文章,是其同事此前所写的文章,对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原则、平日古诗词的字词读音有详细说明。
记者:网上热传的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还有“说客”的“说”等等读音,是何时修改的?修改的依据是?
刘丹青:您举的这几个例子,语音标准没有改动过。因此也就不存在何时改动、改动理由等问题。实际情况是传播该文的作者虚构了事实。
记者:有人表示,古诗文中的一些读音,更改后影响押韵,拼音修改的流程和依据是什么?
刘丹青:关于“鬓毛衰”,我补充一点,“衰”一直有cuī的读音,是古代的两个专门意思,《现代汉语词典》里可以查到。目前仍然保留这个读音。关于“坐骑”,孟文也有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孟蓬生曾写文表示:“骑”字用作名词或量词时古代读“jì”,跟作动词用的“qí”意义和用法都有所不同)。因此,面向中小学生的工具书和教科书可以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新华字典(第11版)》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明:“旧读jì”。
孟蓬生在文中还表示,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看,明清以来许多学者已经对“叶韵”说进行过批判,现代人当然不能重蹈覆辙,因此面向中小学生的工具书或教材绝对不应该标注此类读音。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把“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读作xiá以与“家”押韵,把“勅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野”读作yǎ以与“下”押韵,把“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读作cuī以与“回”押韵,在上文提到的特定场合中使用,是应该得到允许的。
议
一篇微信文章,达到十万加的阅读量,引起广大网友热议。为何会这样?背后反映了哪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中文系教授、中学语文老师等,听听他们的想法。
古代文学教授:
字典就是要纠正错误,岂能“少数服从多数”?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裕锴,他表示,如果所谓修改是真的,那他不支持这样的修改:“我反对,这种修改要不得,怎么可以让错误的读多了就变成正确的?字典就是要规范、纠正错误,怎么可以将就错误的?中国传统文化都被破坏了。”周裕锴表示,自己就是教古代文学的,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读为qí之后,变成平声字了,这样读起来失去抑扬顿挫,古诗词失去了声韵之美。
语言学教授:
修改按从俗从众原则,但特殊环境应特殊考虑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教授邓春琴解释说,字词典,尤其是《现代汉语词典》,起到的是规范读音的作用,一般来讲,相应的读音变化的修改不是单一原则,除了常用的“音韵学原则”以外,还会根据“从俗从众原则”进行修改。
邓春琴表示,在大众场合,坚持“从众原则”是正确的,方便大众和普通话推广,但在特殊环境,例如古诗词当中,还是应该尊重本音更恰当,“改了之后就没有那个效果了。”邓春琴说,学院的老师们也在讨论,到底应该怎么读才是正确的。
播音主持副教授:
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合理变化
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吴振兴认为,一方面,大多数的多音字到统称的改动是合理的,因为社会在发展,一个字从古代流传至今,经历了许多变化,有很多读音,并不奇怪。但语言的本质是一种工具,工具应该是为使用语言者而服务的,读音越统一,实际上越利于学习和交流,一字多音,一定程度上妨碍交流的顺利性和顺畅性,要用动态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这样的合理变化。吴振兴举例说,比如呆板,之前是读“aiban”,除了在这个词语中读“ai”,都是读“dai”。
语文教师:
若真有这样的修改会无所适从
成都市一学校高中语文教师谭旭妍告诉记者,如果属实,这样的读音更改会让语文老师无所适从。因为老师和学生们要面临读音的考试题。修改的标准是什么?“本来音与义是有联系的,我们常常告诉学生据义辨音,这样改了后,音与义是否还能匹配?讲诗歌时又怎么去讲押韵呀、平仄呀等等,都是新问题。”谭旭妍说,对于学生就更加不知所措,“老师们教学都会很谨慎,读音会以教材和最新版本的字典为准。”
郫都区一初中语文教师刘晶也有同样的疑惑,在教学中,读音变化会带来不确定性。以前根据读音是可以解释的,但如果更改,就不能了。
电视台主播:
担心破坏古诗词韵律之美
攀枝花广播电视台主持人任东明告诉记者,刚看到这些文章,自己也很晕。对于主持人来说,一时将几十年来坚持的正确读音改为曾经错误的读音不容易,首先心里得先认同才行,“时时学习,时时注意吧。”
眉山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刘冰也告诉记者,主持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字音准确是一项基本要求,所以在面对一些大家容易读错的音时,也会要求自己强化记忆,依照正确的读音,形成一定的惯性,如果真有这样的修改,会更多地适应大众普遍认知的读音,但多多少少会对平时的播音工作有一定影响,需要克服平时因为强化记忆而形成的惯性读法。
“个人认为有些古诗词中为了押韵的字音如果也被修改,就会破坏古诗词韵律上的美感。除去古诗词,有些多音字原本就为了用不同的读音来区分不同字意,改成统一的一个读音,也破坏了汉语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