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成都市委会副主委、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 蔡光洁
全国人大代表、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 苟兴龙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 苏华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梁现瑞 林凌 钟振宇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
就业服务如何才能不断线?短期如何“应急”?长期如何“治本”?记者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此进行讨论。
谈应急:
“上线”应对“断线”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记者:800多万人马上要走出校门,而经济增速面临下行压力,巨大挑战面前,就业服务如何才能不断线?
蔡光洁:打造不断线的就业服务,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线是如何断的。我的分析,主要原因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其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是造成就业岗位减少,二是导致我们原有的招聘活动难以如期开展。
苟兴龙:确实如此。如果没有疫情,这段时间正是用人单位到学校集中招聘、学生外出应聘的高峰期,但由于疫情到来,这些活动基本停滞了。
记者:咋办呢?
蔡光洁:就业岗位减少,学校是很难解决的,但就业服务,学校完全可以改变。
首先,从空间上看,线下招聘无法进行,我们就要变线下为线上,地上的路会中断,但云端上的路不会断;
其次,从时间上看,原来学生一毕业,学校的后续服务就不多了,但特殊时期不行,为了充分就业,我们还需延长就业服务。这种延长是双向的。毕业前,要提供就业指导;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我们延伸服务、追踪服务。
苟兴龙:我们已在这样做了。最近,我们学校就组织了多场云上招聘,同时,学校决定,将就业服务延长至8月底。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延伸不仅是空间上的,而且也是人力上的,原来学校的就业服务主要是辅导员和就业处参与。现在我们规定,每个老师都有责任帮助学生就业,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而壮大就业服务的力量。
苏华:关于“云招聘”,我就掌握一个生动案例: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2020届建筑工程系毕业生刘烈琴同学,疫情期间通过“云招聘”,有幸被四川中铧正鑫路桥有限公司录用,转正后每月大概4000-5000元。
记者:危机关头,政府该做点什么?
苏华:政府作用关键是搭桥。危机关头,党委和政府要通过各级部门联合策划,充分调集所辖领域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群策群力、齐心参与,实时发布人才需求岗位,供不同高校不同学历层次人才选择。
谋长远:
解决人才供需脱节 发展职业高等学校
记者:短时的应急举措是必要的,但在我看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不仅包括疫情这种突发事件,还有深层次的原因。
苟兴龙:完全是这样的。我们的人才从培养到招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老师的招聘,培养大学负责、招聘权在政府教育部门、使用在学校,而很多情况下,考得好的,不一定教得好,面对招聘来的新老师,学校用不上,问题的症结在学校没有招聘权,有的时候聘和用是脱节的。
记者:这个问题还不算最突出的吧,更严重的是部分专业人才和需求的脱节。
苟兴龙:是的。我们当前很多高校追求研究型、综合型,应用型大学不多,所以,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有时脱节了。直接的后果是就业难和招聘难同时存在。
蔡光洁: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在大力改革,比如,最近几年,职业高等学校数量快速增长,和普通高校不同,职业高等学校就是直接面向市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但实事求是地讲,这方面的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就是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问题。一方面有些专业人才过剩,另一方面,有些社会紧缺的人才又没有。高校并非没有捕捉到这些信息,而是因为程序性闲置,专业没有随市场作及时调整,未来还需在教育体制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苟兴龙:确实。改革的方向就是要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培养什么学生,由高校自己根据市场需求来定。政府资金支持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率进行动态调整,就业率高,支持就多,就业率低,支持就少。
苏华:高等院校教育体制确实势在必行。真正要建立面向市场的高等教育体系,要针对合作企业的人才、专业与产品需求,更新学校专业、课程与教材设置,校企双方可通过“订单式”培养方式,精准解决企业用工和高校毕业生输出就业的双向难题。